为将人文地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地理特征关联性的认知,9 月 14 日,地理与资源学院组织 2023 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由课程教师龙拥军、曾璐、林华、李萍带队,赴安顺市鲍家屯、云峰屯及本寨开展首届人文地理课程野外实践活动,以 “行走的课堂” 解锁屯堡文化背后的地理学密码。

实践活动合影
本次实践紧扣《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三大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创新采用 “实地观察 + 专业测绘 + 居民访谈” 的多元化实践模式,旨在打破课堂边界,引导学生从 “书本学” 转向 “实地悟”,在真实地理场景中验证理论、积累调研经验。
当日清晨 7 时 50 分,全体师生于学校信息楼集结。各实践小组先进行纪律宣讲与安全事项强调,明确任务分工后,统一乘车前往首站实践地——鲍家屯。抵达后,带队教师结合屯堡文化历史背景与黔中地理环境,简要介绍鲍家屯的发展脉络及 “依水而居” 的地理特色,并布置“古水利工程与农业区位关联”“聚落空间结构防御性分析”两项核心考察任务,为学生调研指明方向。

鲍家屯实地调研一

龙拥军实地指导教学
在鲍家屯实践现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系统性调研:针对古水利工程,同学们手持测量工具记录河道坡度,对照农田分布记录水稻、玉米等本土作物类型,结合灌溉范围估算水利设施效率,直观厘清黔中传统农耕文明 “以水定农” 的地理逻辑;围绕聚落空间结构,大家以鲍家屯 “八阵图” 民居布局为样本,分析该形制在抵御外敌、应对自然风险中的防御优势,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收集屯堡服饰、节庆、饮食等传统习俗的现存状况,为文化景观研究留存一手资料。
实践第二站——云峰屯。作为屯堡文化中军事防御特征的典型代表,此处成为学生探究 “军事聚落与旅游开发” 的重要样本。调研中,同学们通过绘制空间布局草图、模拟古代门禁管理流程,解析军事防御功能在聚落规划中的体现;同时,通过记录景区内非遗手工艺品店、特色餐饮店等商铺类型,访谈蜡染、地戏等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屯堡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路径与现实挑战。
云峰屯合影
林华现场讲解
最后,师生一行抵达第三站——本寨,聚焦屯堡传统建筑群落开展精细化考察。穿梭于石砌巷道与百年老屋间,学生们细致测量民居开间、进深,分析建筑形制对当地多雨潮湿气候的适应性设计;观察青石、夯土等建筑材料的选用,理解自然资源对建筑工艺的影响;梳理民居与祠堂、晒谷场等公共空间的布局关系,总结聚落空间组织对 “防御+生活”双重需求的满足策略,并以拍照、手绘草图的方式记录建筑细节,为后续研究 “活态文化遗产空间演化” 留存视觉素材。
学生现场调研
下午 4 时 30 分,全体师生在云峰屯入口集合开展总结交流。各小组依次汇报当日考察成果,分享在水利工程、聚落结构、文化保护等领域的发现与思考;带队教师结合实地案例,围绕 “人地关系协调”“乡村转型中的文化传承” 等地理学核心概念进行串讲,帮助学生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壁垒。返程途中,学生们主动整理问卷数据、测量记录及影像资料,交流实践心得,为撰写专业考察报告做好准备。
此次野外实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野外调研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更让学生在触摸地域文化、感知地理特征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地理学科价值的认知,为后续专业学习与服务地方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朱诗琪、曾璐 图/李秀东 一审/王朋辉 二审/王万强 三审/杜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