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2025年实习生派送工作顺利结束,315名非师范类实习生奔赴多家知名企业及机构,92名地理科学专业及120余名学校其他师范类专业实习生走进贵州省多地区的中学教育实习基地,开启实习征程。此次实习生派送工作不仅为学子提供了实践舞台,更是我院学风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的一次生动运用实践。
一、非师范类:多领域覆盖,学风实践促成长
本次非师范类实习生派送涉及多个行业,向贵州地矿测绘院有限公司、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10余家在行业内享有盛誉的单位输送了315名优秀学子。这些单位不仅为实习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更与学院学风建设紧密结合。
学院在学风建设中,注重将学风建设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以地理国情普查、污染源普查等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非师范类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检验专业知识与技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养成阶段性总结和常态化反思的习惯。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学院“以实践为载体,推动学风建设落地生根”的理念高度契合。
二、师范类:基地深耕,教学改革强能力
师范类实习生派送方面,学院精心安排92名地理科学专业实习生进入相应中学实习,120余名其他师范类专业实习生前往六盘水市第一中学、瓮安中学等21个知名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一线教学环境,是学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宝贵平台。
学院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教风带学风”的创新路径。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课堂革命”,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引导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实施“全员导师制”,落实因材施教。老师们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针对性、个性化的引导和指导。师范类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将课堂所学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在试讲、上课、听课、录课等任务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正是学院教学改革成果的直接体现。
三、任务明确:多元考核,检验学习成效
派送过程中,学院明确了实习任务与要求。非师范类实习生需完成专业实习任务,包括参与项目实践、撰写实习报告等,总成绩由校外实习成绩、校内实习指导成绩、学院综合成绩、教育实习报告及实习小组成绩或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师范类实习生则需完成试讲、上课、听课、录课等教育实习任务,并提交实习台账、总结及VLOG等材料,总成绩评定同样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具体而言,师范类实习生实习前需完成试讲2次以上,上课16节,并提交相应的教案和上课记录;听课需达到50节,并记录听课情况;还需录课1节;各项任务均需配有详细记录。非师范类实习生则需根据专业特点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并提交实习报告和参与实习答辩。此外,实习生需保持实习台账信息完整,每月至少记录一次实习情况,并撰写图文并茂的实习总结。这种多元考核方式,全面检验了学生在学院学风建设和教学改革下的学习成效。
四、期望殷切:牢记初心,全面提升素养
学院领导班子对实习生提出了四点期望:一是牢记选择专业的初心,通过实习深刻理解教育和教师职业的意义,在学院高质量党建引领的学风建设氛围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院以党建为引领,筑牢学风建设的思想根基,通过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习生应将这种思想引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习中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虚心向指导老师和同事请教,积极参与团队协作。在学院“全员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个性化指导,在实习中应继续保持这种虚心学习的态度,与指导老师和同事密切合作,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安全,遵守纪律。实习生需时刻注意个人安全和学生安全,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学院的实习要求,这是学院一贯强调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实习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四是积极反思,勇于创新。在学院鼓励教师开展“课堂革命”和创新的氛围影响下,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要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践经验,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此次实习生派送工作的圆满完成,为实习生搭建了实践与发展的平台,是我院学风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相信在学院“以党建为引领、以教风带学风、以实践为载体、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方法指导下,实习生们定能在实习中收获成长,取得优异成绩,为我院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增添新的光彩。

实习分管领导和地理科学系主任派送实习生到贵阳市第三十九中学实习

派送实习生到观山湖区第十中学

实习生到金沙二中报到

实习生到乌当区气象局报到


实习生到岗贵州中色蓝图科技有限公司
文/图 刘兴 一审/吴亚平 二审/罗绪强 三审/杜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