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教师教育能力 助力地理师范生专业成长
——地理与资源学院举办师范生技能培养专题讲座
为提升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2025年10月30日,地理与资源学院特邀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贵阳分校张婷婷老师,为我院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大三学生开展题为“解码教师的教育能力”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人文地理系系主任曾璐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杜彪书记出席,地理科学专业大三全体学生参加学习。
讲座伊始,曾璐老师代表学院致开场词。她首先对张婷婷老师的莅临指导表达热烈欢迎,并结合师范生职业发展关键期的需求强调:“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的立身之本,职业素养是践行育人使命的核心支撑。”她进一步指出,大三是师范生从“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过渡的关键阶段,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一线教学名师分享经验,旨在帮助同学们提前洞悉真实课堂场景,破解未来从教初期可能面临的“备课无思路、互动难推进、应急缺方法”等痛点问题,为后续教育实习与职业规划夯实基础,助力大家未来能“站稳讲台、教好地理、育好新人”。

图 1 曾璐老师主持开场
张婷婷老师以“初为人师的‘通关秘籍’”为主题,结合自身十余年一线教学经验与典型案例,从新教师常见困惑切入,系统拆解地理课堂教学全流程,并提炼出“站稳讲台的三石宝典”。
一是把“备好课”作为授课的“压舱石”,“备课不是简单照搬教案,而是站在学生角度重构知识。”张老师开篇点明备课核心逻辑。她提出“第一听众法则”:备课时要先把自己当作“学生”,预判学习难点,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瓶颈。同时,她分享“分层备课法”——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梯度化问题与任务,既保障基础薄弱的学生“跟得上”,也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
二是“善应变”是教育的“缓冲石”,张老师强调“面对突发状况,首先要保持镇定,其次要善于将学生的‘奇思妙想’或‘小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必要时用‘小幽默’化解紧张,既保护学生好奇心,又能让课堂更具灵动性。”。
三是“听课反思”是推动教育更深层次发展的“垫脚石”。用听课评课及时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展开反思。例如针对“课堂互动冷场、学生参与度低”的常见问题,张老师强调:“优质互动不是‘点名提问’的形式,而是‘师生双向奔赴’的情感共鸣。”用生活经验激活地理思维;互动过程中,要注重“眼神对话”,通过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关注每一位学生,,拉近距离、唤醒注意力,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结合自身对地理教学的思考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有同学提问:“地理课堂涉及较多抽象概念,如何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 张老师回应:“关键是用‘小问题’串起‘大课堂’——将复杂知识点拆解为系列递进式小问题,另有同学问到“如何应对学生提出的‘超纲问题’?”,张老师笑着分享:“超纲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不能简单说‘以后再讲’。可以坦诚告知‘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老师课后和大家一起查资料探讨’,既保护学生积极性,也为后续教学埋下‘探究伏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细致的解答、鲜活的案例,让同学们频频点头,现场掌声不断。

图 2 同学们积极提问
互动环节结束后,杜彪书记作总结发言。他对张婷婷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与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高度评价本次讲座:“内容详实、案例鲜活、方法实用,既解答了师范生的现实困惑,也为大家指明了能力提升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启发性。”他进一步勉励同学们:“地理学科承载着‘认识世界、守护家园’的重要使命,希望大家守住‘用地理知识帮学生打开视野’的初心,将今天所学的‘备课方法、互动技巧、应变策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后续学习中主动实践、不断打磨,未来成长为‘懂教学、有温度、善育人’的优秀地理教师。”活动最后,杜彪书记代表学院为张婷婷老师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图 3 杜书记为张老师颁发聘书
此次讲座不仅为地理师范生搭建了与一线名师交流的平台,更让同学们对“好老师”的标准与成长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张老师的‘三石宝典’特别实用,解决了我对备课、互动的很多困惑,以后准备教学设计更有方向了!”“杜书记的勉励让我更坚定了做地理老师的初心,接下来会主动练习教学技能,为未来站上讲台做好准备。”
未来,地理与资源学院将持续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提升,通过“名师讲座、教学实训、实习实践”等多元形式,为师范生搭建成长平台,助力更多地理专业学子成长为兼具专业能力与教育情怀的优秀教师。
文/图 朱诗琪、曾璐 一审/学院党政办 二审/王朋辉 三审/杜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