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简介

   时间:2022年06月01日 [ ]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贵州地理学界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之一。学院始于1983年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前身)筹建成立的地理系;2008年更名为地理与旅游系;2010年更名为地理与旅游学院,2018年4月在地理与旅游学院基础上组建成立地理与资源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中共党员48人,占比67%)。其中,专任教师69人(高级职称49人[占比71%]:教授8人、副教授40人、高级实验师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2人(占比61%),具有硕士学位者26人(占比3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为99%。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双能型”教师22人,占比为32%。教师队伍中拥有贵州省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1名,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名、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3名、贵州省科技拔尖人才3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5名,具有省级及以上专家人才称号45名。学院还聘请中国科学院王世杰研究员、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强教授等10余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柔性引进人才1名,聘任贵阳市第一中学地理正高级教师印朝华、贵阳市第二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罗文攀、黔南州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主任张元忠等学科行业导师100余名。

学院现有地理科学(师范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共5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专业均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2022年上半年在校本科生960人、硕士研究生6人。

学院与贵州山地研究院、贵州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融合发展。拥有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省级教学团队,贵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振兴十大创新团队,贵州省地理国情与乡村振兴人才基地,贵州省环境教育基地,贵阳市环境科普基地,贵州省流域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普通高校地理国情监测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茂兰国家级地学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校外实践基地,地理学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平台、城市流域地理国情综合观测研究站等教学科研平台。建有自然地理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实验室、遥感与测绘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10余个实验室,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同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有资源环境与灾害研究所、农业生态与乡村发展研究所、喀斯特地表养分循环与石漠化响应研究所等3个校级非编制研究机构。

近年来,学院立足地理学科优势特色,瞄准国际国内地学前沿方向,聚焦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科学问题,针对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流域地理国情监测、乡村地理与乡村振兴、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演化、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等4个方向深入开展研究,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十三五期间,学院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项目经费接近4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89篇(其中,SCI、EI、ISTP论文32篇,CSSCI、CSCD、中文核心论文109篇),主编/副主编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9部,授权专利33项,获省部级奖励和荣誉9项。

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时刻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作方法和路径,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为我省实现“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